2025-10-05
渥太华微生活
来源:VanPeople
2025年的秋天,温哥华的天空依旧澄澈,但对于40岁的Lily来说,这个开学季却格外冷清。她拖着行李箱,登上了飞往上海的航班。身后,是她四年的陪读生涯和一个未竟的移民梦;留在温哥华的,是正在读高中的儿子。
她原本以为,自己会在加拿大扎根,像十年前那批人一样,从留学到移民,一气呵成。可如今,现实逼得她不得不收场。丈夫国内生意吃紧,加元汇率飙升,一年80万的生活与学费支出成了无法承受之重。留不下,只能回。
Lily感叹,时代真的变了。几年前,陪读妈妈还能顺利完成“留学—工签—移民”的闭环,如今移民之路却步步收紧。她读完大专后,被告知专业不在“紧缺名单”中,无法申请移民。
后来申请硕士,正赶上加拿大移民局(IRCC)宣布自2025年1月起关闭硕博移民通道。她说过一句让很多人感同身受的话:“同样的努力,生不逢时。”
十年前的加拿大,正是吸纳新移民的黄金时期。那时,政策宽松、通道顺畅。像Lily的前辈Emma,当年带着女儿来温哥华读高中,自己进入一所烘焙学院,拿到毕业证后很快在中介帮助下申请移民成功。女儿上大学时,她已是枫叶卡持有者,学费与本地生相同,一家人迅速落地生根。
那是陪读妈妈们的黄金年代。政策欢迎,机会遍地。很多人借着读书的名义,开启了人生的“第二春”。不仅孩子能在公校免学费就读,母亲自己还能通过技术类学习打开移民通道。两全其美,几乎没有人不心动。
然而十年后的今天,故事已经完全不同。
随着加拿大政府收紧留学与移民政策,这条曾被称为“中产逆袭之路”的路径,逐渐变成了断崖。IRCC宣布2025年国际学生签证总额再次削减10%,目标控制在约43.7万份,比去年还低。硕士与博士申请者也被纳入PAL/TAL省级认证制度,审批变得更加复杂。签证批准率直线下滑,部分专业甚至低至30%,整体留学生入学人数同比暴跌近七成。
与此同时,“留学断供”成了新的社会热词。2024年底以来,加拿大媒体多次报道留学生因家庭经济危机被迫退学、打工、甚至露宿街头的案例。
有人在多伦多一天打三份工,白天上课,晚上洗碗、送外卖,只为维持生活;也有人干脆放弃学业、回国重来。一度象征希望的“留学梦”,正在变成现实的债务陷阱。
在这种环境下,大龄留学生更成了“高危群体”。她们往往年纪在三四十岁之间,学业压力大、家庭经济紧绷,还背负着对子女教育的焦虑。一旦家庭资金断流,她们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。
Coco就是其中一个。六年前,她辞掉国内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,只身带着儿子来温哥华留学。她原以为能像网络上那些“成功故事”一样,靠着读语言、学技能,拿工签、移民、落地。可六年过去,雅思没过、大学录取无望,存款所剩无几。
她说,自己输在两个地方:一是轻信了中介的“移民神话”;二是高估了人到中年的学习力。如今的她,只想尽快结束漫长的滞留,回国重新开始。
而另一个妈妈Bella,则在计划阶段就选择了“止损”。她是英语本科出身,本有能力申请英国和加拿大的硕士课程。2024年,她收到了四份录取通知书。
但当英国大学发来通知称学费将上涨8%时,她仔细算了笔账——带着5岁的女儿出国,一年费用至少100万元人民币。考虑到丈夫国内房贷、税务和企业压力,她最终放弃了留学计划。她说:“在现实面前,梦想得先靠边站。”
Lily的故事只是这场浪潮中的一朵浪花。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正在经历结构性收缩:国际学生签证数量下调、毕业工签减少、紧缺职业名单重新划分、移民审理周期延长……整个体系都在从“鼓励”走向“筛选”。
过去十年,全球化红利让无数中产家庭以为自己能通过“教育移民”换来更稳妥的未来;如今,经济的下行、政策的收紧、留学梦的破碎,都在提醒人们——那个只要敢出来就能“逆天改命”的年代,已经悄然远去。
在不确定的当下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“出国”这件事的意义。也许未来,留学和移民不再是答案,而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条;不再是计算回报的投资,而是关于体验和丰富人生经历的消费。而那一批陪读妈妈们的故事,将成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:有过希望,也有过幻灭,有过选择,也有过放弃。
她们的背影,消失在离境的长廊里,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点,也像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始。
编者注: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,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!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速联系小编,立即删除。
全部评论 (2) |
---|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5-10-05 17:34:18 |
这位陪读妈妈就是既要又要的典型,六年前来加拿大的,只要不是留多伦多,温哥华,是个人基本都能成功移民留下来 |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5-10-05 17:33:49 |
能够迈出自已的故土、来到异国他乡,必将怀揣着梦想和美好的希望。不管结局如何,你都偿试过,即然不合适.离开也是明智的选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