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妻到了老年,“最晚走”的那个人,会活得很卑微!

2024-03-28 渥太华微生活
来源:舒山有鹿

枫叶生育-marketing-images-300250.gif

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夫妻到了晚年,究竟是先走的好,还是晚走的好?

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“晚走的好”。在他们看来,晚走,等于寿命再长一点,而寿命再长一点就是福气。

寿命长,并不代表福气。生活质量高不高,才涉及到福气。高质量活到80岁,跟低质量活到100岁,究竟谁更幸福呢?肯定是高质量活到80岁更幸福。


生活的质量高不高,涉及到4个问题。

首先,钱财问题;

其次,各种保障的问题;

第三,跟家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;

第四,身体健康的问题。

并非所有人都有充足的钱财,并非所有人都有充足的晚年保障,并非所有人都能跟家人处理好关系,并非所有人都能健康活到老。

夫妻到了晚年,最晚走的那个人,其实是最卑微的。

20240327110419756.jpg


一、最晚走的那个人,会被“孤独”折磨。

人到晚年有三件套:老窝、老底、老伴

老窝,满足了养老的住房需求;老底,满足了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;老伴,满足了精神世界的陪伴需求。

年轻的时候,可能我们不懂“陪伴”二字的重要性。等到了晚年,身边只有老伴的时候,我们才会认识到,“陪伴”二字才是最珍贵的。

孩子,难道不会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吗?有的孩子需要背井离乡打工,有的孩子需要养活小家庭,有的孩子需要走南闯北,哪有时间、金钱、精力来陪伴父母呢?

随着老伴离开,仅剩的那一方,基本会感受到极致的孤独。这种孤独,将会在短时间内,摧毁一个老人的心理防线。

我们可以发现,无数丧偶的老人,在心态和精神方面,都比较低糜,恍惚而又茫然,没有了以往的活力,只剩下“静待老去”的暮气沉沉。

20240327110420799.jpg


二、最晚走的那个人,有可能被孩子们“抛弃”。

夫妻俩健在,孩子们都不会有任何出格的举动。因为夫妻俩的合力,足以制衡一个家庭的局势,孩子们只能保持“尊重”之心。

随着某一方离开,仅剩的那一方就容易“独木难支”。所谓“一根筷子容易折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
举个例子。夫妻俩养了3个孩子,而这3个孩子,都跟母亲比较亲近,跟父亲较为疏远。一旦母亲离开,孩子们就有可能忽视,甚至抛弃关系疏远的父亲。

子女抛弃丧偶的老父亲/老母亲,有这3个原因。

首先,老父亲/老母亲独木难支,不具备制衡家庭关系的实力;

其次,跟老父亲/老母亲关系不好;

第三,老父亲/老母亲卧病在床,孩子们没有金钱、精力去照顾。

最晚走的,未必就是最幸福的。有可能,他还需要经受一轮又一轮的“人间疾苦”以及“人情冷暖”,处境会更糟糕。

20240327110420754.jpg


三、最晚走的那个人,所面临的“风险”很大。

所谓“少年夫妻老来伴。”

早年选择结婚,不仅是为了相互陪伴,还是为了相互“照顾”。一方生病了,另一方可以进行照顾。两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,绝对比一个人要强。

还是拿生病举例子。村口的老陈,近些年需要靠堂哥堂弟来接济、照顾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的老伴前些年去世了,两个儿子也外出打工,家中只剩下自己了。

以前有病,还有老伴来服侍自己。如今老伴走了,不仅没有人陪伴,还面临“无人照顾”的风险。一旦生病,就真的只能在家中等死了。

年轻的时候,可能孩子比伴侣重要;中年的时候,可能家庭比伴侣重要;到了晚年,就是伴侣比孩子、家庭更重要了。

另一半起到的,不仅是相互陪伴的作用,还有相互照顾的作用。仅仅是陪伴和照顾这两点,就是无数孩子都做不到的。

20240327110422535.jpg


四、最晚走的那个人,会承受心理上的“煎熬”。

上文说过,无数老人在丧偶之后,要么精神低糜,要么比较恍惚,丧失了以往的活力和积极的心态。

造成精神低糜,或者精神恍惚的根源,究竟是什么呢?毫无疑问,就是心理层面的煎熬。仅剩的一方,终究比离开的一方,更受罪。

试想,用久了的生活物品,我们都不舍得丢弃,又何况是陪伴我们多年的老伴呢?

露水夫妻,可能觉得没啥关系。可对于相处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来说,某一方的离开,对于另一方而言,都是“动摇人生希望”的巨大打击。

比如说动物界的天鹅,在另一半离开后,它们也会在悲苦当中郁郁而逝。有些“苦”,是没有经历过的人,所无法感同身受的。

趁还未老去,珍惜身边陪伴自己多年的另一半。我们改变不了最后的结果,却能过好当下,把握当下的温馨时光。如此而已。

二维码 | 渥太华微生活

编者注: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,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!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速联系小编,立即删除。

821
全部评论 (1)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4-03-29 17:37:30
加拿大还好,有医生、护士和护工,几乎不用担心[呲牙]我家老爷子现在不要护工,就要使唤我
展开快速发表评论

文化专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