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0位顶级摄影师带你看中国,每一寸土地都如此震撼!

2019-11-30 渥太华微生活

来源:凤凰网知之 作者:一条

76C5A639DDF5B215BAC84B1B343B06FFD16F5A3E_size65_w1080_h720.jpeg

珠穆拉玛峰北坡 / 摄影 李健

约6500万年前,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狠狠撞在了一起,这一撞,塑造了中国三级阶梯的地形,也让青藏高原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。

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,是中国三级阶梯中的第一级阶梯。

19E4FB6FCB0B0086E3EBABAF2C28856D23C55DD9_size178_w1080_h720.jpeg

藏东南冰川 / 摄影 曹铁

它有多达4万多条冰川,冰川的覆盖面积比台湾岛还大许多,高原上众多的高原湖泊群,奠定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。

C5DD4CB28B2D4980074CFA93EA6D2F89EE589723_size162_w1080_h720.jpeg

甘肃透明梦柯冰川 / 摄影 陈剑峰

冰川融水和高原湖泊汇集成河,黄河、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,孕育出中华文明。

6D5B63CADB4BCB96DEE287B5B147A1FC96FAF193_size127_w1080_h644.jpeg

长江第一湾 / 摄影 崔永江

1EB06931ECC75A62887DE9ECC769B3735DA4B6AD_size65_w1080_h669.jpeg

喀拉峻“人体草原” / 摄影 都文明

ED09AF5F67773B36EEBFB580D134554B95C6B086_size104_w1080_h642.jpeg

犀牛海 / 摄影 曾勇前

各种地形、地貌一应俱全:从陆地到海洋,从高山到峡谷,从火山到冰川,从湖泊到大河,从沙漠到绿洲。

0BE43D7A5286B253B6A7522E81150EBA0A375F3F_size113_w1080_h669.jpeg

昭苏县马场 / 摄影 赖宇宁

BB166DA27081DB2235238026639BFC8C51E172B8_size82_w1080_h727.jpeg

雪地上嬉戏的黑唇鼠兔 摄影 裴竟德

C42932CDD0E1FF67895D56F9E3F4BDB0AF76054B_size83_w1080_h743.jpeg

图片来源@可可西里管理处

黑颈鹤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

A7C5B4E9EDCCF661EF6D43726184985440EDD7E3_size289_w1080_h1619.jpeg

大熊猫 摄影 周孟棋

再加上经度、纬度跨度之广,中国的动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。

全世界22.5万种植物中,中国就有3万种。

9649648A4F64EA622D030BC38AD41B59658EA87B_size61_w1080_h639.jpeg

贡嘎山西坡 / 摄影 南卡

但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说: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,不是土壤、植物或气候,而是人民。

更大规模的景观塑造,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来完成。

E571CF9CEE82EFD3B5B280D2261F749FBD25BE0D_size325_w1080_h1617.jpeg

摄影 程伟刚

这里是永泰古城,位于甘肃白银市景泰县,现存城址为明代遗存。

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,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。

5D2D52379F5E2114041DA26B60B3D16B16B77A76_size179_w1080_h705.jpeg

摄影 刘艳晖

永定高北土楼群的承启楼,人们在元宵节“游大龙”。

福建多山、支离破碎的地形,使得人们在各自的小环境中独自演化,发展出更多的方言,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孤岛。

他们有各自的戏剧,崇拜各自的神灵,多达 1000 多种,民俗节庆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。

4A19C97DEFEF6CE00F3E1E3CFBF7C96FBAD26CEA_size312_w1080_h1450.jpeg

摄影 林文强

宁德市柘荣县的梯田

历史上,福建对于耕作不便的山地,都采用高超的筑坝技术,投入不亚于北方修建长城的人力,才得以开垦出千万亩梯田。梯田一层层地向山顶延伸,俯瞰犹如密密麻麻的等高线。

7806A666CE7DCCE08CDCC603ECA7D693696195CE_size156_w1080_h719.jpeg

摄影 徐俊

梵净山新金顶,从这个角度可以看见新金顶上部存在裂隙,山峰一分为二,峰顶之上各建有一座寺庙。

02C8CDADAB1BAD943CFA279B268BE6ED111A236B_size151_w1080_h721.jpeg

摄影 杨思航

伊犁夏特古道,始凿于西汉,全长120千米,有考证认为玄奘西行曾走过此道。

277DE670473AD1D3F1EEF0D297DF03AB0D71E971_size75_w1080_h674.jpeg

古格王城遗址 / 摄影 毛峰

阿里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。

一两万年前,人类就已经来到了这片土地。公元前4世纪,先民建立起强大的联盟,人称“象雄王国”,建造起规模庞大的都城。

A512D42F600C18CE3C1F76AE7E9C7B228521C4BB_size148_w1080_h720.jpeg

摄影 文兴华

这里是楼兰三间房遗址

公元前176年,楼兰第一次出现在西汉史籍中。

后世流传着很多和楼兰有关的诗词,

王昌龄诗曰: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991CF3FEFE1C346F875093E34A0C5E3A81E71001_size174_w1080_h722.jpeg

上海黄浦江及沿岸建筑群

摄影 袁博

1842 年 《南京条约》签订后,上海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,上海由此崛起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,成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。

E5B8D0326BE57B2F8D0CA88F3F8A02781DEAF356_size166_w1080_h651.jpeg

郑州东动车段 / 摄影 焦潇翔

广州南沙汽车码头 / 摄影 林宇先

B3693DAB5533A558111C6CFECE95220C02BF0FC9_size255_w1080_h769.jpeg

1978 年,改革开放拉开序幕,

我们开采矿产,设立工厂,建立码头,向全球输出产品。

我们建设高铁,修建公路通达四方,建立起汽车王国。世界上本没有中国,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。

0AB56E683AB2404E153DC55D3A4F37B54CB0B05E_size18_w1080_h179.jpeg

1973年,中国科考队员

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考察

瑞典探险家斯文·赫定在他的著作《亚洲腹地旅行记》之中写道:“到1907年1月为止,我们对行星面上的这部分(青藏高原)与对月球背面同样一无所知。”

1909年,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中国地学会成立,到今天正好是110年,这是我们中国人用科学的方式认知中国的里程碑之一。

建国之后,我国派出了很多科考队去青藏高原、去大西北等地考察。

A686205B7E513BC5E2471829564556A0881638CB_size2179_w356_h227.gif

科考队员行进在冰川上

图片源自@青藏科考

对于西藏的了解,始于40多年前。一批科学家凭借简陋的装备毅然进入青藏高原,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。这是中国第一次用系统的、科学的方式,丈量地球第三极。

“那时候,都是非常简陋的几条公路,有一次遇到塌方,川藏公路被整个堵死,车是开不进去了。当时的三个领队,孙鸿烈、何希吾、王震寰带着队伍徒步走了进去。

科学观察的仪器也很差。但是科考队员非常努力,做出了大量非常好的调查结果,为以后的科学调查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。”邓涛说。

7869874778C8EFF010CE71D8A2B9FD9EE1A300DB_size128_w1080_h810.jpeg

邓涛(左上一)及队员在珠峰大本营

2017年,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启动,数千名科研人员被召集起来,邓涛也是其中之一。这个项目将持续十余年,是全球地学界极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。

除了科考队员,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,去发现中国之美。他们可能是登山家、是潜水爱好者、是驴友、是摄影师、是喜欢用手机记录美景的普通人。

3082F80CABCAD186C1D5D464DCF326CC7CEE8F00_size906_w640_h360.gif

7AA47AC60C61E0E7298A15889A9ABE5716157849_size60_w1080_h719.jpeg

嘉楠在拍成都

摄影师嘉楠,连续三年每天早上六点钟去登龙泉山,等待机会拍摄成都的全貌。

2017年6月5号那天,他登上龙泉山的时候,云雾正好都消散掉了,阳光也刚好。他一连拍摄了32张照片,最后接成了这么一张照片。

EC75BB4A7C98DD8709C49008DAFA55DCB59074DE_size99_w1080_h607.jpeg

胶州湾跨海大桥 / 摄影 孟涛

96E7538A6D5849B35CEA44D7FB6EBE893A0116AA_size196_w1080_h719.jpeg

广州猎德涌赛龙舟 / 摄影 陈冲

耿华军感叹:“这本书的编写离不开中国科考队员、专家和摄影师们的帮助。没有他们,中国之美就没法展现。世界上本没有中国,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,是中国人定义了中国之美。”

二维码 | 渥太华微生活

编者注: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,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!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速联系小编,立即删除。

3120
全部评论 (0)
展开快速发表评论

旅游观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