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8-06
渥太华微生活
来源:牲产队
这来得太快了。
仅仅一个月不到,先是比亚迪计划投资印度10亿美元建厂。接着,印度就以安全为由,拒绝比亚迪的投资。
现在,印度的罚单就来了,以“税费缴纳不足”为由,要求比亚迪补缴7.3亿卢比的税费,折合人民币约6360万。
根据印度方面提供的数据,2022年,比亚迪在印度才卖了1960辆电动汽车,主要是Atto 3电动SUV和E6电动汽车,借助原来与印度公司合资建设的“电动巴士工厂”生产。这个Atto 3就是国内的比亚迪元Plus,E6则是一款纯电出租车,国内已经停售。根据原计划,比亚迪还打算在今年的下半年,在印度市场推出Seal电动轿车。
这个Seal纯电轿车就是国内版的比亚迪海豹,比亚迪宋 Plus则被命名为Seal U,主攻海外市场。
可从印度政府的操作来看,比亚迪在印度怕是不好混。比亚迪在印度唯一的一个工厂,也要和小米一样,被印度政府狠狠地薅一把羊毛。莫迪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“印度制造”,也就是说,外国整车厂去印度建厂,不能只搞组装,必须把供应链企业一起迁入印度,提高印度本土的汽车产业链能力。
这个要求,就跟中国引入特斯拉一样。特斯拉入驻上海,上海政府对特斯拉开出了极为优惠的条件,就是想借助特斯拉这条鲶鱼,倒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整体性升级。印度引入比亚迪,也是这个想法。
可比亚迪是一家走全产业链路线的公司,如果把零部件公司都迁入印度,比亚迪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。这些钱不会有其他公司帮比亚迪分担,都得比亚迪自己承担。
这个风险,比亚迪自然是冒不起的。印度政府对小米的罚款,还历历在目呢。比亚迪不像特斯拉,特斯拉去墨西哥建厂,还可以动员中国的供应链公司去墨西哥建分厂。这些产业链投资的钱不需要特斯拉自己出,由各个供应商自己出,特斯拉成本压力就比较小,主要持续给下游供应链订单,就足以吸引其他零部件公司一起去墨西哥了。
可比亚迪做不到,印度也不同于墨西哥。在俄乌战争打响之前,墨西哥就是中国汽车的第一大进口国。中国的汽车品牌在墨西哥已经打下一片江山,像奇瑞、名爵都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。中国零部件公司去墨西哥,也能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在墨西哥的落地,以墨西哥为制造中心,出口到美国去。
印度则根本不讲武德,毫无契约精神不说,还动不动就对中国公司执行巨额罚单。对比亚迪而言,最安全的做法就是,从国内进口零部件,到印度去组装。这就让印度极为不满,比亚迪的印度罚单也就不可避免地来了。
队长只能说,幸好比亚迪的10亿美元没有砸下去,这第二工厂没有开起来。要是比亚迪的印度第二工厂真开起来了,罚款就远不只是6360万了。小米就被罚了50多个亿,OPPO、VIVO都在印度吃了憋。
这个6360万罚款怎么来的呢?印度给出的理由是,对完全组装的电动汽车进口征税70%或者100%,对进口零部件征税15%或者35%。讲道理,比亚迪印度工厂只是进口零部件,在当地组装,并没有进口整车,税率应该是15%或者35%。但是,印度现在对比亚迪按照70%或者100%来征税。
你要是质疑印度的税费政策,印度官员自己也搞不清,就一句话解释:“不符合低税率的要求”。反正,罚你就对了。比亚迪电动汽车在印度总共才卖了1960辆车,就要被罚6360万!这生意没得做,不仅不赚钱,还要给印度财政倒贴!
印度这么搞,就是恼羞成怒了。它的本意是让比亚迪带动印度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发展,结果比亚迪都是进口零部件,只搞了一个组装厂。搞产业竞争,印度搞不过,就只能耍流氓了。
对于引进特斯拉,印度政府也提出了一个要求:让特斯拉号召中国的供应链公司一起去印度建厂。
莫迪想的是,特斯拉不是动员中国供应链公司去墨西哥建厂了吗?既然可以去墨西哥,为什么不能来印度呢?说实话,在队长看来,莫迪的这个要求,马斯克真的做不到。
目前,中国汽车产业出海,主要集中于四大区域。
一是俄罗斯,奇瑞、长城都在本地完成了建厂。
二是巴西,奇瑞已经在巴西建厂,是巴西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,比亚迪也与巴西敲定了合作,准备在巴西建设三座汽车厂。
三是欧盟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中创新航、恩捷股份、亿纬锂能等中国动力电池公司都在匈牙利建厂。因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扎堆匈牙利,匈牙利一举超越韩国,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动电池制造中心。
四是东南亚,比亚迪、上汽、长安、哪吒等都在泰国建厂,吉利则并购了马来西亚国民汽车品牌:宝腾。
墨西哥则是在特斯拉的推动下,很可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出海的第五大制造中心。可你让特斯拉动员中国公司去印度建厂,莫迪可能不知道,印度政府在中国的商誉已经完全是臭名昭著了。
没有中国供应链企业的支持,特斯拉印度工厂根本就没法落地。
按印度这种搞法,就是杀敌800,自损1000。不过,印度也不着急,燃油车的生命力依然强大。新能源汽车落后,印度也没那么在乎。印度的基础设施太差,连路都还没修好,充电桩就更加难以普及了。没有足够完善的基础设施,电动汽车在印度也没有成长的土壤。印度无非就是继续拥抱传统的日系合资燃油车,固守既得利益罢了。
可燃油车,印度做的也不好啊。
宁愿把这合资的蛋糕分给日本,也不愿意分给中国。印度头顶“跨国集团的坟场”的名号,真乃名不虚传!
编者注: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,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!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速联系小编,立即删除。
全部评论 (6) |
---|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3-08-06 10:55:27 |
是啊,只要到印度,谁也跑不了 |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3-08-06 10:54:30 |
下面看特斯拉了 |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3-08-06 06:31:25 |
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最佳办法,就是项目落地以后申请印度央行的贷款,然后第一批采取进口散件组装的方式,然后返销中国,第二批散件进口到印度,成本价加100%利用印度央行的信用证,先把印度投资的钱收回来再说,接下去就不要管印度工厂的死活了,找一个印度当地的CEO管理就行,中国人一个也不要过去,后期印度如果想自救也可以,想要零部件全部前T/T付款,没钱不发货,散件加价100% |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3-08-06 06:31:01 |
印度查税之后,比亚迪就补缴了,这是事实。作者肯定是看过报道才写的文章,却对补缴只字不提,这是有意误导读者。 印度宰客是印度的错,比亚迪没做好合规是比亚迪的错。 企业把合规做好了,对方出盘外招,国家可以出面。比如,孟晚舟回国。 企业没办合规做好,被人查到了,国家想帮忙,也没法帮。 全世界都知道印度是外企坟场,企业不赶紧做好合规,自媒体还拿着在国内瞎哔哔嘎流量,这是病。 出海这事,有三种例子:昆仑银行,中兴和华为。 有硬刚的本事,就采用昆仑银行的模式。 有合规的本事,就向华为看齐。 没合规的本事,要向华为学习,避开中兴的覆辙。 煽乎网友的情绪,对国内企业出海,有百害而无一利。 合规,合规,合规。 没合规的本事,就不要充大个。 |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3-08-06 06:30:45 |
顺便说一个关于印度工厂的故事。 大概十年前,广东一个朋友搞的印刷设备厂 卖了一些设备去印度。只是一些普通的标签印刷机,原先是仿呆湾的(间接仿日本的)。因为做了很多年,故障很少的。但到印度的设备不到三个月就出问题叫师傅过去修。 后来发现是过滤网堵了,内部过热,进入保护不能开机。车间工人从来不清洁过滤网。车间也没有人懂英语的。能说英语的,都坐办公室,永远不会下车间的。 后来,我朋友再不卖设备去印度。 现在开始卖中东埃及。 |
匿名天使 发表评论于:2023-08-06 06:30:34 |
作为参加过多次广交会的人,跟印度商户打过交道,知道他们啥样子。先款后货,必须坚持,否则根本不要接单。印度开来的信用证得小心又小心,有任何可能发生风险的条款,必须让印度客户改证,否则哭都来不及。到印度投资,就不要有一丝这样的念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