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大师中的大师:培养9位两弹一星功臣,2位诺奖得主

2020-10-29 渥太华微生活
来源:送历史个救生圈

提起为中国“两弹一星”做出杰出贡献的人,很多人便会想到钱三强、邓稼先、钱伟长等人。而在当今物理学界,杨振宁、李政道则是权威,二人都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。

但大家不知道的是,这些人都是同一个人的学生,他就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,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。

EB336554B4479C4706ADEAD81F264E8BC6DE4C50_size158_w641_h361.png

叶企孙

叶企孙早年经历

叶企孙,原名叶鸿眷,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出生在上海书香门第家庭。他的父亲是晚清举人,家风严谨。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,资质聪颖的叶鸿眷进步神速,小小年纪便修得一身儒雅的气质。而他的父亲虽然生活在旧社会,但却不迂腐,在他学习孔孟之书的过程中,也让他接触了西方科学文化。1907年,9岁的叶鸿眷到父亲主持的上海敬业学堂读书。

9B691273C22BF1DAAAB14C4C3B01E19963FF1944_size25_w641_h401.jpeg

1911年,当时未满13岁的叶鸿眷进入清华学堂读书,他也是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。

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,爆发了辛亥革命,清朝灭亡,所以叶鸿眷被迫辍学。

1913年夏,清华学堂恢复在上海的招生。叶鸿眷改名叶企孙,再次报考清华学堂,并被录取。

1918年,从清华毕业的叶企孙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,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,并插班进了大学三年级。

1A9A673193375765E163AC8B68388CCEE41C7001_size124_w641_h361.png

叶企孙回国效力

1920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取理学学士学位后,叶企孙于同年进入哈佛研究院学习。

1921年,叶企孙与导师合作测定的普朗克常数,被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之久。

1923年,从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,叶企孙决定回国报效祖国。当时他本可以留在国外,享受国外优厚的福利待遇,但叶企孙却说:“我来国外留学,是为了学成归国,而不是在国外享福。”

最终,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大学的优厚待遇,回到了中国。

359E505BD21C32DD77E45462789A52E92ACA52E1_size112_w641_h361.png

叶企孙与同僚合影

在归国途中,叶企孙并没有直接从美洲坐渡轮回国,而是取道欧洲,遍游英、法、德、荷兰和比利时五国,拜访了当地的博物馆、美术馆,以及当地的物理研究所,为归国后的教学研究做准备。

1925年8月,叶企孙在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了副教授。由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处在一片空白的阶段,所以叶企孙又担任物理系主任和教授,并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物理学天才。

1E81D4D602F18E6B64DEEA50260FC6D298326859_size27_w641_h401.jpeg

王竹溪

叶企孙培养人才

在抗战前,清华毕业的9届学生50余人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学者,如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、彭桓武等人,核物理学家王淦昌、施士元、钱三强等人,力学家林家翘、钱伟长等人。而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生中,比较出名的科学家则有邓稼先、杨振宁、李政道等人。

F43A578E180CD834D317AE4E3889F789CE492B8E_size25_w641_h401.jpeg

邓稼先

新中国成立后,23位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中,有9位是他的弟子。

因此,人们又将他称为“大师中的大师”。而也正是他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,以及大学磁学专门组。

他一生未婚,却为中国的物理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,堪称中国物理学界的“无冕之王”。

编者注: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,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!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速联系小编,立即删除。

1714
全部评论 (0)
展开快速发表评论
二维码 | 渥太华微生活